Showing all posts tagged venture-capital:

著名創投人士 Fred Wilson針對2015 年科技產業提出的 11 個預測 (2015.1.1提出)

著名創投人士 Fred Wilson針對2015 年科技產業提出的 11 個預測 (2015.1.1提出)
  1. Uber Airbnb Dropbox 等過去五年成長快速的大公司陸續上市,投資者亦願意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也讓這些公司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新的收購行動。
  2. 剛完成11 億美元募資的小米可能利用這筆資金的部分進入美國市場。如果小米進入美國市場,將引進不含 Google Android的系統,同時也帶給西方另一個新的移動 OS。好消息是,對開發者而言,為小米或 Google Android開發應用並沒有太大區別。
  3. 亞洲的移動互聯網服務恐強勢進入美國市場,包括類似 LineWeChat 這樣的 IM 應用,這些 APP目前在美國的 IM 市場都已經有不錯的市佔率。
  4. 2014 Facebook 大手筆收購 Oculus Rift使人們對於虛擬實境充滿信心,但 2015 年, VR 很可能會遭遇挫折,Oculus 很可能會在發售消費者版本的設備上出現困難,而他們競爭對手也會面臨同樣的難題。 Oculus 等虛擬實境設備遲早會被市場接受,但不會是 2015 年。
  5. 還有一個現實就是可穿戴設備市場可能不像想像中美好— Apple Watch 極可能無法像 iPod iPhone iPad 那樣掀起熱潮,因為在手腕上佩戴一台微型電腦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最終,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唯有在個人雲服務興起而且很好用時才可能大範圍的被接受,所以 2015 年很可能還會有大量的時間、資金及人力耗費在嘗試錯誤上面。
  6. 利率的提高和油價的下跌對於全球的資本市場都形成重大的壓力, 2015 年的資本市場將更偏向“安全",在這樣的情況下,資金會選擇較安全的方式進行投資,知名的中大型公司很容易獲得資金,但是對於新的初創公司來說就不是了。在互聯網方面, GoogleApple Amazon Facebook 等大公司的股票就意味著更安全的投資。
  7. 民主和共和兩黨因為下一次總統選舉,開始在矽谷中爭奪位置,科技相關議題也會顯得更重要。共和黨會推進他們關於移民和網路方面的看法,而白宮也會做出回應。儘管雙方都會聲稱自己取得勝利,但最終的受益者始終是公眾。
  8. 悲慘的 2014 年會成為比特幣投資者們的警鐘。開發者們會將精力從挖掘下一個比特幣(或其它山寨幣)轉移到建構比特幣的加密協議應用上。當平臺逐漸成熟、企業被引導到正確方向時,真正的非集中的應用才會呈現出價值。
  9. 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開始從雲端服務和移動辦公中獲益,它們改變傳統的辦公和工作流程,企業服務會在 2015 年裡變成熱門話題。
  10. 為了避免步上Sony的後塵,企業、機構和政府部門將在 2015 年大幅增加數位安全方面的預算。 VC 們會像當年追逐“租賃經濟"般將資本注入到數位安全領域。在此同時,駭客入侵也仍會繼續,畢竟在網路上幾乎不存在不可攻破的系統。
  11. 當智慧手機變成我們的電子病歷、 p2p 醫療(病人間病人相互診斷)和健康醫療市場的載具,以病患為核心的健康醫療服務將會使得醫療產業受到更大壓力。這個大趨勢需要數十年才會完善,不過我們會在 2015年看到這個進程的開端。

蔡清彥:讓年輕人有機會 要改善創投環境 2014.05.15 04:18 am

蔡清彥:讓年輕人有機會 要改善創投環境 2014.05.15 04:18 am

【聯合報╱記者林毅璋整理】
創新創業過去30年,曾帶領台灣產業由勞力密集,提升為技術密集,未來仍是台灣經濟進一步轉型關鍵。改善創投環境,讓創投引入資金與技術,才能讓年輕人有創業機會。

1880年左右,愛迪生(Thomas Edison)發明燈泡就能造福世人;1915年後,創新模式演變為企業創新,P&G(寶鹼)公司發明很多清潔用品、電池與免洗尿布。1970年後,全球創新模式改由創投資金啟動,包括YouTube、PayPal與Google在內,創投資金的支持,在網路創業扮演重要角色。高科技產業的破壞性創新,讓美國在全球經祭取得持續領先地位。

回顧國內狀況,創投在2000年投資金額還有308億元,其中,種子期和創建期的早期投資,就占了125億元。但到2011年時,創投投資金額只剩65億元,投資在早期投資部分,更僅有9億元,創投業進入低潮期。

發展高科技新創事業,必須借重人才、技術、市場與資金,打造出完整的新創體系,但台灣新創事業資金取得困難,連工研院技術這麼先進,在找尋資金上也遇到很多困難。

政府也發現問題所在,設立創櫃板,國發基金也成立天使基金,支持新創事業,不過,新創事業在技術入股緩扣所得稅、研發替代役、國際人才引進,與公司控制權模式與國際接軌等議題,仍有待法規鬆綁。

產業轉型關鍵在技術,但技術不是說有就有,需要長期經營,目前學術界雖有技術研發,但僅止於發表論文,政府提供經費補助學術機構研究,卻無法跨越從技術到量產這段「死亡之谷」。

很多新領域,廠商可能對新技術不熟悉,擔心可能有風險,而不願接受技轉。工研院目前做的,就是落實創新技術商品化,假如業界願意接,就技轉;不願意,就自設新創公司。工研院現在鼓勵創業文化,新創事業從2011年開始的4家,逐年成長至去年的9家,今年則上看10至15家。

過去是時代造英雄,政府昔日提供經費、土地與人才給業者,但現在時空環境不同,國內年輕人具備熱情、創新與創業精神,是可貴人才,科技大老們應給予機會,提供資金協助並指導年輕人創業,年輕人有機會,台灣也才有機會。

(本文由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口述)

原文連結: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676430.shtml


Comment:
台灣目前較欠缺的是年輕人創業的精神。
過去在電子業努力創業的人,年紀逐漸老邁,賺得錢僅做理財(投資房地產、金融商品),他們也不會向銀行借款投資,所以台灣也不會有太多的GDP成長。
新一代的年輕人,或許安逸慣了,擁有強烈冒險創業精神的人比過去少,讓台灣能拉升GDP的項目恐怕不多吧!

以下圖示,顯示台灣創投事業發展已經到瓶頸。
當然,創投課稅是其中一大原因,但是跟整體資本市場環境、政府政策定位也大有關係。
試問扮演創投角色的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這些年主其事者變化了多少、又新增投資多少公司;主管機關從財政部改到國家發展委員會,暸解創投的本質?外部監督單位是否過度監管,削弱它可以發揮的能力?

老話一句。
為政者,應有策略與謀略。
擬定策略時,需要有經驗、有目標、有想法、有遠見...。

擬定謀略時,需要有智慧、有技巧....。

2012年創投產業概況

2012年創投產業概況
1.全球:自2009年以來,全球創投之募資金額與和投資案件數降到最低點。此外,在創投支持的首次公開發行(IPO)、併購(M&A)、退出(Exit)的數量均下降,並且創投均再次降低在早期階段的投資活動。不過,天使投資者和群眾集資網站(Crowdfunding platforms)活絡,補足創投資金對於早期階段之投資不足。

2.美國:依據美國創投協會調查顯示,2012年之募資狀況與投資案件數與前二年相較並無太大變化,美國創投投資集中於種子、早期階段及等待IPO之案件。IPO數量較2011年略為減少,但IPO估值則因資本市場狀況佳而呈現上揚。2013年M&A數量稍有增加,不過在Q3 創投之估值則大幅揚升。

3.台灣:依據創投公會調查,2012年至10月創投投資總金額58億元,案件數185件,較2011年全年投資總金額減少7億元,案件數減少92件,與2010年投資總金額相較,更是減少80億元。相較在美國、中國及以色列等國家之創投產業逐漸復甦,台灣創投之活躍程度卻隨著經濟不振、股市成交量大幅下跌而降低,實為警訊。2011年創投支持上市櫃42家,2012年至10月則有14家,亦呈現大幅減少態勢,此狀況應與資本市場不振有密切之關係。

4.中國:依據ChinaVenture統計,2011年創投投資之投資金額及案件數,再創歷史新高。惟2012年中國GDP增長下滑,平均單筆投資金額大幅下降,投資趨於謹慎及轉向早期投資趨勢的現象,加上IPO受到政策抑制,投資回報下降,赴美上市之熱潮亦消退。2013年隨著習李上台政策愈趨明確,Q3開始募資金額、創投獲利均增加,惟IPO略有減少。

資料來源:Ernst & Young,NVCA,台灣創投公會、中國ChinaVenture,版主整理,